初一十五食素的好处
心中有戒,行有所止,方得长久
孔子《论语·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三戒,既是养生指南,更是精神修养之道。
孔子的人生三戒,虽过了千年,但依旧是做人的准则。
《黄帝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道教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外界环境中地理、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人体内的阴阳变化。要保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
道教先贤们发现人们食肉和过量饮酒会给自身带来心脑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诸多病症。而坚持素食几乎可以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并且对这类疾病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其实,豆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氨基酸含量在所有的素食中占有重要位置。多吃豆类就能够为身体补充蛋白质,又能避免因通过肉类补充蛋白质时摄入过多的脂肪,更是美容减肥的佳品。豆类是代替肉类的首选。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的支持。这时候,人的血气要么最盛,要么最衰,换言之,这时候情绪容易陷入极端的状态中。
国外有研究发现:每当十五月圆之日,人们的情绪普遍会比平日更易激动,社会的犯罪率会陡增,车祸的发生率也大大高于平日。
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人们的情绪则普遍比平日更低落,抑郁症患者会增多,自杀率也会增加,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会比平日更难于自我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一、十五的斋戒,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那些古代的高道大德,会说这时候吃素斋戒有更大的功德。
《太上感应篇》云: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道教提倡素食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在道教的相关戒律中有明文规定,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曰:“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之物,以及不得妄上树破卵”等……世上的生灵,都是天地所赋予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不论大小多少,都是生命。
修道之人应该有恻隐之心,对其更应加以爱护怜悯并珍惜,不该有所杀伤,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倡素食。
素食就一直在修身修心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素食与修道的关系体现在以下:
1、修心:随着人类文明和自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就把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清其心”主要为不纵欲。
满足于恬淡之心境,修道者逐渐清醒意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乃至一切灾殃的根源所在,在民间有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就是吃素以“修心”理念的深刻体现。
2、修身:《吕氏春秋.重己》曰:“味中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膳食过于丰盛,胃就会过于撑饱,过于饱的话胸腹就会憋闷,胸腹憋闷就会使阴阳之气不通畅,这样怎么能实现长生久视的愿望呢?道教提倡素食的最终愿望是为了修道,为了实现“长生久视”之道。
“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不等于“不吃肉”。汉语“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有专家作过考证,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蔬食,此义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种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区别只是现代人已很难吃上他们理念中的“天然纯素食”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人不应该追求浓烈肥厚的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硬道理。
古老的中医学一直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的。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这里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即是说一定要少吃荤食,不要因贪鲜味而伤身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要三思而后食之。孙思邈还进一步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总之,多食素会有抑制高脂肪;控制胆固醇过高;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动脉曲张;防止心脏病、高血压;以及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经常吃素食还能使人精神奕奕,增强肌体的的抵抗能力,排除毒素,减少色斑,使皮肤光滑白皙,消除烦躁,集中注意力,使思维更加清晰活跃,提高记忆力,增强智慧,还可以改变运程!
扫描下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