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游记丨来自quotSusiequ
From厦门
全职妈妈,中年宅女,平日爱在闲暇里阅读书中的风景,只盼着每个寒暑假带上孩子亲眼看世界,走一小段日常没有的特别的路。
第一次寻访欧洲是四年前的意大利之行,从此惦念南欧的冬日暖阳——碧海蓝天,风凉而不寒、阳光暖而不燥。于是这个寒假之前,就把目光锁在了别具风情的伊比利亚半岛。
虽然一直艳羡人家闲云野鹤般的自由行,但对于我们这种时间有限尤其还带着孩子看世界的人来说,“团”还是要跟的,一来同样的时间可以看多得多的东西,二来万事不用操心,哪怕车坏在了高速公路上都有人尽快来处理而我们只消在休息站耐心等待。
年1月27日-2月6日,美丽的伊比利亚半岛之行独特而难忘!
(以下图文来建发国旅游客-"Suise"分享)
Part1
里斯本、辛特拉、卡斯卡伊斯
▼
▌里斯本
我们从厦门乘坐荷兰皇家航空到阿姆斯特丹转机抵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葡萄牙只有一天的行程,即里斯本周边一带。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跃的角色,成为重要的海上强国,全盛时期甚至和西班牙一起意图瓜分世界。如今辉煌不再,但许多旧迹依然可寻。
▲飞越一片冰雪覆盖的高原
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是贝伦塔。这座防御工事于年-年间由曼努埃尔一世下令建造,以纪念达·迦马抵达印度,是葡萄牙港口最经典的地标建筑,也是里斯本的象征,它见证了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无数船只的远航与别离,返航与重聚,以及这段历史的辉煌。
贝伦塔守护着特茹河,而当年的葡萄牙人就是从这条河通向大西洋、并由大西洋走向全世界。如今,贝伦塔就像耸立在美国纽约入港处的自由女神像一样,成为了葡萄牙的象征。▲港口停泊着数不清的帆船▲岸边售卖食品饮料的小车可爱极了
航海纪念碑就在贝伦塔附近。纪念碑为纪念“航海王子”唐·阿方索·亨利逝世周年于年建成,由远处遥望,坚固的基座好似一艘白色的帆船乘风破浪于大海上。
远远望去,对面的山上是巨大的耶稣像,而大桥名曰“4月25日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一样由相同的设计师设计、相同的建筑公司承建,因而规模略小样貌却相同。
哲罗姆派修道院,又称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始建于年,修建了整整年,属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复合体,是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为纪念达伽马意义重大的航行而主持修建,也是里斯本最华丽的建筑,连同与其相连的圣玛利亚骑士团教堂,堪称人类中世纪建筑史上的登峰造极之作。
理石雕刻外墙,远看精美绝伦,近看尽是岁月痕迹。细部装饰也夹杂着一点儿伊斯兰风情。
离修道院不远一家一百多年历史的正宗葡式蛋挞店。
不只有蛋挞,还有各式各样的糕点叫人垂涎。
▌辛特拉小镇
来到辛特拉小镇。此行就是这半天的雨令人遗憾,尤其在此地,因为辛特拉本被誉为“童话小镇”,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星罗棋布的皇家庄园、城堡是两大看点。然而虽然不大但细细密密的雨模糊了景致、冲淡了游兴。
这是辛特拉王宫,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皇家宫殿,结合了摩尔式和西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欧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融。它的大烟囱分外醒目,两个白色高高的烟囱很像牛角,所以又被称为“牛角宫”。在葡国成立共和制前,这里一直是国王的避暑宫殿,而权贵们也纷纷追随而来,因此留下了许多庄园、城堡。
整个小镇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各式风格建筑与花草树木高低错落,徜徉其中,感觉犹如咱们的鼓浪屿岛一般优美闲适。罗卡角。这是一处海拔约米的狭窄悬崖,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边,曾被认为是世界的尽头。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有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西洋的十字架,颇有遗世独立之感。碑上刻有著名葡萄牙诗人路易·德·卡蒙斯的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所以这是一处真正的“天涯海角”了。
天上仍然飘着小雨,大西洋刮来的风也变得凛冽,景致并不特别,“到此一游”的意义更多一些吧!▌卡斯卡伊斯
返回里斯本的途中,我们拜访了小城卡斯卡伊斯,葡萄牙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邦德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是英国著名的特工,卡斯卡伊斯是他工作的主要地点,他的多部小说就在此地创作。
密密匝匝的各式旅馆、餐馆、酒吧、咖啡屋……这个小城更适合休闲度假而不是匆匆而过的观光。
沙滩上的杰作。
瓷砖画艺术最早由阿拉伯传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伊比利亚文化进程中的巴洛克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葡萄牙也见到许许多多的瓷砖装饰,连建筑物铭牌也常以这种漂亮的形式出现。
Part2
塞维利亚、龙达
▼
▌塞维利亚
第二天,坐大巴从里斯本前往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不料车在高速路上抛锚。几位团友凑了一桌牌战得不亦乐乎,其他团友由导游张罗着喝咖啡、尝西点,在休息站等候。三小时之后,又一辆大巴从里斯本调过来。还好,这次事故没有耽误行程,仅仅是赶到塞维利亚之后本来订的早场的弗拉明戈舞改成了晚场。此后一路顺利。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首府,美食和艺术的城市,也是无数著名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如《唐璜》、《塞维利亚理发师》、《卡门》等。这是卡门、唐·璜、费加罗的舞台,一幕幕悲喜剧以塞维利亚的街道、教堂和斗牛场为背景上演。这是弗拉明戈的发源地,无论欢乐还是悲哀,舞步永远奔放有力。
到达塞维利亚的当晚我们就观看了一场最原汁原味的弗拉明戈。这种音乐和舞蹈融合了印度、阿拉伯、犹太,乃至于拜占庭的元素,后来又注入西班牙南部的养分,而居住在西班牙安达鲁西亚的吉普赛人(又称弗拉明戈人),使其定型并扬名。
吉普赛人生活的颠沛流离、放纵与自由,使弗拉明戈舞呈现出自由、热情和矛盾。在我们这些异族人眼里,弗拉明戈就是吉普赛,就是卡门,就是那些来自遥远异乡的美丽而桀骜不驯的灵魂。
在塞维利亚市内观光。到处都能看到彩瓷艺术装饰,连高高的围墙上都是。
这美丽壮观的建筑是塞维利亚大学、欧洲第一个烟厂的旧址。
这座建筑曾经是国王的行宫,现在改建成酒店。
只要天气晴好,天就是这样蓝得没有一丝杂质。有些古老的建筑现今被用作政府机构的办公场所,比如财政部什么的。这座忘了,但墙上的瓷砖画美丽难忘。
行驶着有轨电车的宽阔街道。
塞维利亚大教堂:塞维利亚最著名的建筑,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齐名的“世界三大教堂”之一。
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雕刻。
塞维利亚斗牛场,始建于18世纪,历经年方才完工,是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斗牛场之一,也被塞维利亚视为城市自身文化的传承。
和欧洲很多城市一样,街上常有重型机车从庄严古典的建筑旁呼啸而过。
黄金塔。建于年摩尔人统治时期,是一座军事瞭望塔,主要目的是监察河中船只,是塞维利亚辉煌的航海史的见证。这里曾经是那些满载着黄金白银从美洲回来的船只的终点,因暂存黄金而名为“黄金塔”;也有一说,因其以金色瓷砖贴面而得名,现在瓷砖已经没有了,但在斜阳下仍显得金光闪闪。塔身为等边12面体,每个面代表一个方位。
此行最美丽的景点之一——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几乎所有大城市、甚至欧洲的很多城市都有西班牙广场,而论美貌这一个当属个中翘楚。这座新月形的建筑群由宅邸、拱桥、喷泉、水池组成,长廊下的壁龛瓷画描绘着西班牙58个省的历史画面,很有趣味。此外,建筑立面、桥身、围栏,到处是彩瓷装饰,精美绝伦,所以西班牙广场应该是这一艺术形式最集中的体现了!
西班牙广场旁是为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建的玛丽亚路易莎公园。
▌龙达
之后来到龙达,斗牛艺术的发源地,斗牛士们的朝圣之地。此地建筑外墙多为白色,这也是承袭摩尔人的风格。这是街边的一座教堂。
斗牛场。西班牙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动(杀牛供神祭品),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开始这种祭神活动演变为赛牛表演(真正斗牛表演则在18世纪中叶)。
海明威曾经在龙达居住和写作,也是他写下了龙达是“最适合私奔的地方”这样的话。
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悬崖上,一位女子一边弹拨着竖琴一样的乐器,一边吟唱着歌曲,歌声与琴声都十分美好。女子并不年轻,脸上有深深的皱纹,但她的面部线条与笑容如同她的琴声、歌声一样优美。
这是一座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的古老的白色小镇,伫立在天然大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之上,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之感。
跨越峡谷的新桥,除了是连接新旧城区的必经之路外,其本身的建造工艺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在垂直陡峭的悬崖上,垒出如此厚实稳重的桥,直插崖底,俯瞰下去,只教人心悸。
古城里的街巷耐人寻味。
告别龙达后,我们的车开往格拉纳达并入住酒店休憩。一走近格拉纳达,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惊呼——瞧,这是被夕阳镀上一层薄薄金色的雪山!这里纬度并不高,所以三千多米的内华达山也只有冬季才能看到积雪。格拉纳达,雪山下的石榴(格拉纳达在西班牙语中是“石榴”的意思)。
Part3
格拉纳达、科尔多瓦
▌格拉纳达
格拉纳达,这座雪山下的小城曾经是摩尔人的领地,是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王国的首都,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的面貌和浓郁的阿拉伯风。阿尔罕布拉宫是格拉纳达的象征,无数人就是为了看看这座伊斯兰宫殿的神秘风采而来到这个小城,这也是我们此行的一大亮点。
我们先参观王宫外的花园,这里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小城。
这里还有昔日国王的菜园和狩猎地。我们团好心、细心、用心的领队阿诚成了我们家的御用摄影师,大半全家福都是他用这样妖娆的身姿拍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位尽职尽责的领队,每回上车时,总要一遍遍地询问大家:“上过厕所了吗?还要不要上?要上的赶快上……”搞得我忍不住怪他:再这样下去回家以后每个人都会患上尿频尿急!
建筑物外墙已有所损毁。和很多街道、街心花园一样,这里花园里、庭院里,种植着许多橘子树,金黄的果实满枝头,叫人忍不住真想摘一个尝。不过导游告诉我们,这是西班牙特有的观赏橘树,果实挂果很长,但很酸,只能用来提炼精油或做成橘子罐头。我想这大概就像我们的芒果行道树吧。
花园里有不少水池、喷泉,水都来自山上,利用自然的压力差设计喷泉。
这些精美的雕饰是石灰与大理石粉末混合倒模精雕细琢而成,连续不断,十分繁复。
有浮雕、有镂空,层层叠叠,目不暇接。在王宫外排队等待进入。阿尔罕布拉宫:意为“红色之城”,它建于13世纪上半叶,是摩尔人最豪华的宫殿,也是最后的宫殿,它是军事防御和宫廷的结合,也是西班牙宗教历史变迁的舞台,可以说是集伊斯兰文明之大成于一身的经典之作。
这座宫殿内部装饰极为细致以致成为了西班牙乃至于全世界最美的阿拉伯式宫殿。当穆斯林帝国灭亡之后,西班牙人虽迟于欧洲其他国家建造哥特式教堂,但因大量吸收了穆斯林建筑的技艺和风格,使得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建筑更大放异彩。质朴的外表下内里却大有乾坤,光看这道天花板的木制装饰就有多精致。
各式雕刻与花砖拼贴。
阿拉伯文字也雕成美丽的装饰。一群小朋友来这里上课,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煞有介事地用笔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着。
官导手机里的宫殿效果图。想当年这里该是多么香艳!平凡的外表、旖旎的内里,就像中东国家的伊斯兰女子,黑色的袍子底下是浓艳的妆容和名牌贵气的服饰。
雕琢如星空的木制天花板。一层套一层的拱门。
庞大而精致的木制雕刻。狮子院北侧是后妃寝宫,盛夏从山中引入清冽的泉水分别流经各个卧室,以降室温。泉水汇集院子中央水池,水池上有喷泉,12头造型古拙、口吐泉水的白色大理石狮子围绕在池边。
俯瞰古城,山坡上还有一道古城墙遗迹。
就是这样的外表,看不出来吧,也算闷骚型的了。
城区街道阳光灿烂,我们去吃一顿阿拉伯特色烤肉卷大餐。
格拉纳达的菜肴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味。这个烤肉和我们街上常见的土耳其烤肉一样吧?胖伙计看着也是阿拉伯人。面饼裹上烤肉、生菜、酱汁,厚实的一大卷,味道尚可,但怎么也吃不完。
蓝天下的雪山真美!
顺路望一望格拉纳达的王家教堂,据说西班牙“双王”时代的伊莎贝拉女王葬于此。
再见,雪山下的“石榴”!
这是西班牙遍植的橄榄树。西班牙和意大利是世界上橄榄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其橄榄油品质极佳,但最好的还属希腊。
▌科尔多瓦
来到科尔多瓦这座著名古城。这里拥有众多古罗马和伊斯兰统治的遗迹,对于西班牙的穆斯林来说,科尔多瓦是仅次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
罗马古桥在接近傍晚的斜阳中熠熠生辉。桥身经过修复,桥墩还是古罗马时期的遗留。
外观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这是一座非常特别的世界唯一的清真寺与天主教堂融合一体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年,由当时的阿拉伯摩尔人统治者下令建造,年光复运动后被天主教徒改作教堂,在原来的摩尔风格上又增加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的风格,形成了寺中有教堂的奇特景象,见证了科尔多瓦宗教的共存和冲突。清真寺外墙边人们搭起的小祭台,像中国常见的佛龛。
犹太人区中的“百花巷”。这条传说中装点了无数鲜花的小巷子虽然“花名”在外,实际并没多么好看,倒是一些犹太人院落特别有味道,风格雅致。据说,每年5月的科尔多瓦庭院节期间,各家各户都会敞开大门,让游人来公正公平地好好观赏品评一番。
中世纪时,犹太人是这片土地上最有活力,也是最杰出的公民,无论统治者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犹太人都能与之共处,并迅速积累大量的财富。只不过最终他们也被迫向东方迁徙,如今在科尔多瓦的犹太人聚集区是中世纪的遗存了。
这片犹太人区基本保留了当时的风貌,狭窄的街道、白色的房屋、美丽的庭院、精心装饰的磁砖画、喷水池、观叶树与花木的盆景、铁栏杆,看似随意,却处处匠心。
这些院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地面全铺上砖石,花草使用盆栽,摆放地上或挂于墙上,是不是这样更干净利落?
这里藏着一家米其林餐厅哦!天色渐渐黯淡,我们转回古桥,悠闲漫步,听导游讲历史,慢慢看、细细想……
以大名鼎鼎的西班牙火腿结束科尔多瓦的行程。当然,接下来的日子还有很多机会品尝这种食品,它入口并没有想象中生肉的感觉,嚼着会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在里面。
未完待续...
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宣传仅为要约邀请,因不定因素可能导致相关信息变更,行程及价格以报名时签署的旅游合同为准,相关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建发国旅集团所有。
↓↓↓点击进入微网站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