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过ldquo六关rdq
小暑
已进小暑,盛夏时节正式开始。
雷声阵阵。一会倾盆雨下,清凉阵阵;一会儿雨停日出,水气氤氲,热气如煮。小暑伴着伏天,气温高居不下,正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桑拿模式”即将开启!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期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易劳累,所以对于人体阳气的蓄养尤为重要,于是有着“春夏养阳”的说法,指的就是小暑节气时要养阳。此时该如何调理养生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小暑养生:过“六关”,食“三宝”!小暑六关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明显,夏季养生的关键词是清燥解热,养生首先得过“六关”:第一关:养阳关
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建议:
流传几千年的“冬病夏治”疗法,是夏季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例如:针灸、拔罐、刮痧等。
第二关:情绪关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现代研究表明,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
?建议:
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第三关:饮食关
古语云:“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高温笼罩下,可适当补充一些苦味的食材。苦味食物皆属寒凉性质,具清热泻火、祛暑燥湿、生津开胃之效,如苦瓜、杏仁、莴苣等。一些凉性的食材,如冬瓜、芹菜、生菜等也同样有食疗价值。?建议:
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第四关:睡眠关
夏季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不好。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建议:
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早睡早起,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睡眠时间不够,可以通过午睡补充。最好平躺,不要趴着睡。第五关:健身关
夏季适度出汗,可以抵御外邪侵袭。因此夏季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由于夏季运动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
?建议:
短距离的健走、游泳、太极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到微微出汗即可。第六关:祛湿关
小暑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
?建议:
清淡饮食。适宜的食物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不贪凉。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总之,夏季要在一个凉爽、干燥、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小暑五宝小暑怎么吃?小暑饮食主推清淡外,还有“三宝”:黄鳝、莲藕、绿豆芽。第一宝: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散瘀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助眠的作用。第二宝:黄鳝
冬病夏养、补中益气除风湿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夏季的黄鳝最为肥美。中医认为鳝鱼味甘、性温,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是病后体虚、身体羸弱、营养不良者的上好滋补品。而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进补。
第三宝:绿豆芽
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中医认为,绿豆芽其性凉、味甘无毒,能清署热、调五脏、解诸毒、利尿除湿,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
第四宝:黄瓜茄子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民间有俗语“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黄瓜含水量高达96.7%,是所有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能很好地补充体液。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第五宝:面食
除烦止渴、养心安神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道贯东西天官赐福,百无禁忌财星高照、财运连绵金满银满福禄满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点击"阅读原文",迎请“财神福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yeechina.com/schq/124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