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大酱
乡下的大酱
文/李玉娜
我突然写大酱,是因为看了赵本山的《乡村爱情》,剧中主人公吃饭桌上总有一盘生菜黄瓜小葱和一盘大酱。
这是北方人的嗜好,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大酱汤的做法及做酱的神秘让人难忘。我还记得母亲做大酱,正月份用豆腐渣握成酱引子,等酱引子好了,再选豆子,凡是破碎,有虫眼的,籽粒不成熟的,都挑出来不要,然后用水泡豆子,豆子泡好便烀豆子。烀豆子一般用柴火,烀好的豆子,加上酱引子放上大粒盐,一层层盐一层层豆子放在瓷坛子,上面封好不透气不透雨,春天做酱,一般到端午节前后酱就发好了,做好的酱有股香味,那时乡下日子艰苦,缺油少肉日子,菜园子里拔点葱,摘点生菜,用水洗净,吃玉米粥、玉米饼、大葱、生菜蘸酱。韩国人喜欢喝大酱汤,吃泡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酵食品中有益成分可抗癌、那时在乡下有时去盛大酱,酱坛若盖不好,往往被苍蝇下了蛆,这就要把酱里蛆捡出去。
记得有一年在儿子奶奶家吃到她放在酱缸里猪头肉,被酱过的肉又红又香……现在乡间已不大有人做酱了,年轻的女性会做酱的人也不多了。
记得父亲说过一个女孩子家要会过日子,要会做女红,会做传统食物……可我达不到父亲说的,是个眼高手低的人。传统的大酱,酸汤子……我做不了。
大酱是一种平常调料,可当年的乡下谁家没大酱坛、大酱缸。那时日子过得艰涩时,大酱有的家也做不起,一碗酱也可当作礼物。多少家只有过年时才打几两酱油。记得有个小学同学说我长大过年打几斤酱油喝个够,一下吃十个苹果……
如今我已走过人生大半岁月,无论苦难与欢乐,它都在我心中发酵成一坛味道醇厚红红的大酱,它为生活增添味道。
作者简介
李玉娜:女,汉族,庄河市史志办退休干部。丝绸设计专业毕业,爱好书画鉴赏。大连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家协会会员。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擅长写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
本文来自“天南地北庄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