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的那只火鸡作者海云

 

来美国三十多年了,从开始觉得火鸡味如噘蜡到今天享受其鲜,除了这些年月西式饮食文化的熏陶,更是慢慢的适应了美国生活和其风俗文化的印证。

来美国第一个记忆深刻的感恩节是在内华达州,那时,我刚从夏威夷转学到内华达大学读书,租借了一个退休女医生家的一间卧室,女医生一辈子单身,却住在一个大房子里,她把众多的房间除了她自己住的一个套房,其它几间全部租给了内华达大学的大学生,楼下住着两个美国的大男生,楼上是我和一个从雷诺来的美国女生。感恩节前夕,女医生邀请我们几个大学生在她家吃大餐,她烤了一个大火鸡,火鸡看上去油光水亮,非常吸引人,香气扑鼻,可吃起来真的味如噘蜡,木渣渣的,火鸡的肚子里塞满了面包干和其它菜素混合的填料,没有一样合口味,南瓜派除了甜,没有任何觉得可以享受的味觉,那天我几乎是用土豆泥填满了胃,否则大概要饿肚子。

总之,火鸡的第一印象糟透了。

到了我有了自己的家,两个人过日子,也没想到感恩节要烤个火鸡什么的,那时年轻贪玩,大多趁着感恩节节假日,驾车出去游玩去。我还记得有一年我们俩人加一个朋友就是在感恩节节假日开车沿着加州州际公路往北,一路开进红木国家公园,感恩节的那天晚上就住在一家红木森林里的酒店里,酒店里有火鸡大餐,我们开了一天的车,肚子咕咕叫,就直接去吃了酒店的感恩节火鸡大餐。肚子饿,什么都能吃,但吃饱了之后又觉得不值那个价,木渣渣的火鸡填满了胃,挺为了自己的胃抱屈的,就想着要是换成鸡,红烧鸡、白斩鸡、葱油鸡、海南鸡、叫花鸡、汽锅鸡......什么鸡都要比这一堆火鸡肉来得强!

过了几年,有了孩子,忽然觉得为了这个小美国公民,应该好好做一下美国人,于是,在感恩节就有样学样烤起了火鸡。那时,我有个美国同事,感恩节前中午上班休息时间,我们一起散步,我就问她火鸡该怎么烤?她说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在火鸡身上刷一层黄油,这样就能把火鸡肉里的水分锁住,吃起来鸡汁多多,口感很嫩。每烤一个小时就把火鸡从烤箱里拿出来刷一层黄油,火鸡肚子里填一些面包干料,那个在超市里买一包,包上有详细的说明怎么做填料。那年,我端着一盆带着黄油香气的火鸡上桌,来美国探亲的我老爸惊叹:这美国的火鸡像一只小猪那么大啊?惊叹归惊叹,老爸不买账,说不好吃,依然是味如噘蜡!不过,过了感恩节之后,我把那烤熟的火鸡放汤锅里加水煮成雪白的火鸡汤,再加一点大白菜,那个鲜啊,老爸说鲜的眉毛掉下来了!这才发现,烤火鸡不好吃,可烤火鸡煮成汤,那是好吃的不得了!

以后每年就烤一次火鸡,感恩节那天,烤火鸡好像就是为了做做样子,过了节烤熟的火鸡就进了汤锅,白菜炖豆腐炖,吃的是不亦乐乎。

真正享受火鸡肉,那是在孩子们都长大一些了,我也尝试着不同的火鸡烤法,美式的、中式的、中西合璧式的,甚至马来南洋式的,搬来东部之后,我发现不论我用哪种式的烤法,一对儿女都很捧场,小洋鬼子们真的爱吃火鸡肉!儿子爱啃火鸡腿,一只火鸡大腿真的不小于一只猪蹄膀,他一会儿就稀里哗啦啃得只剩骨头了;女儿爱吃火鸡胸脯肉,什么酱汁她都不用,也吃得很满足的样子。或许是受他们影响,或许是时候到了,我也渐渐的觉得火鸡好吃了起来,刚烤好时的火鸡外脆里嫩,填料可以当主食吃,配点蔬菜和土豆泥,一桌晚宴就搞定了。剩下的火鸡,第二天中午,把火鸡胸脯肉片成薄薄的一片片,用两片面包夹起来,涂点美乃滋,再加点生菜,就是一款健康又美味的火鸡三明治。骨头骨颈的煮汤,照例加白菜、粉丝、豆腐......依然还是大爱。

今年的火鸡,我还是中西合璧式,用做盐水鸭炒热的花椒盐,抹遍火鸡的里里外外,放在冰箱里两天,取出用水洗干净花椒盐,沥干。用火鸡的内脏,主要是肝、心和肫加上葡萄牙肉肠、西芹、洋葱、蔓越莓干、花生和核桃,把这些都炒在一起,加鸡汤两大杯略煮,最后放入面包干,面包干会吸干汤汁,像胶水一样把所有的填料粘在一起,就很容易被填入火鸡肚子里了。把填好填料的火鸡放在大烤盘里,用锡箔纸包严。烤箱度,按照每一磅肉烤二十分钟的标准,如果是十磅重的火鸡,就需要烤大约00分钟,差不多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小时后,揭开锡箔纸,把烤箱温度调到最高,再烤到火鸡表皮金黄,我的烤箱三分钟就好了。

火鸡的肉带着咸咸鲜鲜的味道,有点盐水鸭的滋味,表皮脆脆的,里面的填料也很好吃。吃不完的鸡胸肉片出两大盒,一盒让女儿带回纽约城,一盒进冰箱我们可以做午餐三明治吃,然后大卸八块进冰柜,过阵子取一块煮汤吃。

如今,火鸡大餐在我们家是非常受欢迎的,不仅俩孩子爱吃,孩子爸妈也爱上了火鸡的美妙滋味了。

?

作者海云:

本名戴宁,英文名NinaDaiTang,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主席,海外女作家协会和纽约作家协会成员,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年留学美国,获美国内华达大学酒店管理学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曾任职美国星级酒店和硅谷高科技跨国公司,从事金融财务管理。

其作品《生命的回旋》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金色的天堂》获美国汉新文学奖第一名;长篇小说《冰雹》曾参加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书稿交易笔会,获得最佳影视小说奖,并被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众多散文、小说发表在《读者》《小说选刊》《长篇小说杂志》《长江文艺》《世界日报》《侨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其长篇小说《归去来兮》被改编成电视剧剧本;短篇小说《父子的信》《母女日记》被译成英文,收录在第十四届英文短篇小说国际会议的文集中。长篇小说《金陵公子》获台湾华侨联合会著述文艺创作小说类第一名。

海外文轩第二届有奖征文比赛启事

庚子岁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先后卷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蛰居在家的我们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惶恐、惊悸、不安、无助,直至今日炎炎夏季,病毒依然没有消停的趋势,战争还在继续……

罗·勃朗宁说过: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大疫当头,大难当前,地球各地却随处可见人性的光辉。我们希望读到你在这场人类的大劫难中捕捉到的人性的光芒,我们希望听到你在疫情蔓延时的对人性和人生的感悟。让我们讴歌爱,让我们抒发情,即使在最黑暗的当口,因为爱可以给我们内心温暖,因为情会让我们同心协力战胜病毒,最终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正如勃朗宁所说“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人性永远是相似的,却永远有新的面目来呈现。

“大疫无情人有情”有奖征文比赛,可以是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或者小说的形式(不接受诗歌),不超过五千字,分青少年组和成人组,青少年组的年龄从十二岁到十八岁,成人组无年龄限制。内容不涉及政治和种族歧视。

投稿一律只接受原创(即没有在任何纸媒和网路包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yeechina.com/scjs/12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