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小屋的梅萨藤用一本公开日记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特别喜欢回忆录及日记体的书籍,沙沙作响的纸张,配上一段段或生动、或压抑的内心独白,彷佛置身于一个孤独的影院。这种文字给我带来的力量很难言说,读他们的一字一句,就像是他们在向你讲述自己阶段性的经历,娓娓道来之余又会觉得真实到让你不敢相信。继《独居日记》出版之后,作者梅·萨藤在朋友朱利安·赫胥黎夫妇的劝说下搬离了纳尔逊,并租住了他们的一栋海边小屋,这就是本书的起源。作者将原本纳尔逊的房子卖给了一对年轻夫妇,自己也开始为装点海边那幢小屋而忙碌起来。她原本是希望在这幢小屋内可以写出一些不同于《独居日记》那种论调的文字,毕竟之前的日记中记载的大多都是悲伤的故事。而当我们看过本书中的经历后,也会不自觉地为作者感叹,其美好的愿望终究还有些扑了空,此时的她在这里先后经历了好友朱迪的猫咪安乐死、几位好友在同一时间段内相继辞世、以及这些重大打击令她迟迟无法回归正常生活等。这些意外事件的出现给作者带来的打击是谁都无法提前预知的,包括她自己。所以日记中多有悲伤、愁绪也就不难理解了。01、一只猫咪的离世,足以成全一段悲伤关于好友朱迪的猫咪之死一事出现在文章开篇处,之所以需要提及它,是因为好友朱迪住进了养老院,因此她的猫咪一直在被作者梅·萨藤照看。但这只猫咪就在年11月初却因长期不吃不喝而虚弱至极,看病吃药早已无济于事。最后作者不得不选择让它安乐死。在文中这几个字没有出现,也是因为作者实在不想提及到这一决定。当然我们在日记中也会看到她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及做一些日常的反思。这一切其实对于一个62岁的独居老人来说,都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不过当我们完全体会到她生活的痛楚、发自内心的释然及欢乐后,我也相信一定会有读者由衷地羡慕这样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说呢?虽说她年事已高,但依然会因为自己忙于琐事而无暇抽身坐下来写日记而感到懊恼及焦躁;她会为了帮去世的朋友梳理出一套可以留给出版的诗歌作品作为其后代人的念想,而不辞辛苦地去翻看这些老旧的字迹;她会因为害怕布兰波(作者自己养的猫咪)伤害她叼回来的小兔子而半夜披上外套开车把小兔子送出去。02、独居+老人,日记是最好的陪伴仔细想想,她内心虽然常常感到焦虑、痛苦,但其起因却都是因为她内心的柔软和善良。我们不能否认长期独居给人们带来的后遗症就是既需要自己独处的时间,又非常珍惜每一段人际关系。然而她的朋友却未必和她有同样的认知、想法及感受。这一点才是最让人难过的。比如她在日记中提到的住在养老院的朋友朱迪,每一次朱迪来她这,都会令她感到力不从心。朱迪会在帮她除菜园里的草时把生菜除掉,还会在遛狗后走错路而惹怒一户养着警犬的邻居,还会在作者向其倾诉时,完全心不在焉。这足以令作者感到深深的伤害及孤独。这种感受,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可以循着她日记中提到的内容去体会一番。一个人自己生活久了,大概唯一能够理解她的就是自己的日记了。在这可以毫无保留地书写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但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偶尔才会见面的朋友,这些细碎的东西要怎么开口呢?或者说说多少合适呢?再说将负面情绪一股脑地传递给老朋友,算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吗?03、内心的矛盾,可以说非常真实了如果不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读梅·萨藤的日记,我想我是没有机会了解上了年纪的人内心的真正情感诉求的。因为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待办清单,根本无暇抽出大把时间去倾听一位老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就算你想听,凭他们隐忍的一辈子的习惯也未必会愿意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说与你听。更多的聊天内容都只是一些反复重复的家长里短及他们年轻时候的高光时刻。一个真正在意自己、且活在当下的人才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yeechina.com/scxg/162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