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孤独生菜阅读
由于今天生菜在出差中(刚开完一个会),所以本日生菜专栏暂停。敬请谅解,感谢默小闲,今日送出的是她的作品——读书人的孤独
读书这件事情,常常是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的,比如,“挑灯夜读”这个词,我觉得,除了说明刻苦,更是显出一种安静的氛围。安静的深夜,更适合读书写作,也更容易专心。一个人读书是孤独的,看不同的人写的文字,大概就是看一群人的孤独。水木乔纳森说“惆怅是落寞的蜻蜓一点水,是大年初一早上雪地铺满了鞭炮的红屑子,喜气洋洋,却又空旷得异样。惆怅是明白时光要流走,不会伸手去挽,但它当真从指间滑脱了,也还有点不舍。”你看,这描述,多好,尤其是那“铺满了鞭炮的红屑子”,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那个早晨。我穿着新年的新衣服,走在铺满鞭炮屑子的门前,内心确实是有一些落寞惆怅的。惆怅竟是如此相似,新的一年又来了,我们开心又感叹。梦想,现实,那些实现或未实现的一切,让你思考,带给你舒畅或是压抑的情绪。惆怅,大概最容易在一番热闹过后产生,新年的钟声之后,比赛散场的归途,热闹聚餐后的分别……像手捧珍宝一样,读这些曾经的文字,这些曾经,离我们不过只是十几年的光阴。CstLaVi的签名:喜欢在房门外悄悄窥看他在房里。然后写道:“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沙金粉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我搜索了这段话的出处,有人说,这是张爱玲对于胡兰成感情的描写。又有人说,此句出自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篇,胡写道: 爱玲喜在房门外悄悄窥看我在房里。她写道:“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这是胡个人的转述,是否为张所写,不得而知。我都不曾读过,便也就无从判断。但是,单是这段话,我是喜欢的。这种喜欢,就像是读陆忆敏的诗歌《风雨欲来》的那段:穿过门厅回廊我在你对面提裙坐下轻声告诉你猫去了后院读Gatsby转载的《遥远的95届》,文章开头写道:昨夜雨歇,闲来翻看3月号的《书城》杂志,看到许知远先生写的《小酒馆》,不由得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许先生是北大95届的学生,这篇文章回忆了昔日在校时半夜和同学翻墙出外,到附近的小酒馆“未名酒家”喝酒的事,那时在半醉半醒之间,对于这群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男孩来说,这家粗陋的小酒馆“也许是我们在四年大学期间谈论人生意义的主要场所,在微醉之后,我们似乎才有足够的勇气撕去我们‘伪颓废’的面纱,我们相互的发现,原来对于世界对于未来,我们都抱有如此的热诚。” ——他们是遥远的95届,北大最后的理想守侯者。但是,时光荏苒,昔日的大学墙外,酒馆是愈开愈多,年轻人是愈来愈多,可是,小酒馆们却愈加冷清了,未名酒家是愈加颓落了,再也寻不回昔日的闲情。文末写道:也许并不是我们的错,这是何其浮躁和喧哗的时代,从小为年复一年的死板教育体制所束缚,再多的激情再多的创造力也会消磨迨尽,但是,谁又能肯定,在我们之后不会有更出色的年轻人呢?.5.4我想,是不是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浮躁和喧哗的呢?十多年前如此,十多年后亦如此。乔纳森有篇文章,叫做《读到最后,独到最后》,我反复读了好多遍,都不能概括大体的意思,也许,它不过是一个读书人的碎碎念罢了,我却分外地喜欢这篇。大概是书里的那种情绪,让人觉得心静,又让人心生怜惜。“没有办法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不得不求助于音乐,这几天,我经常一上午躺在床上,听着舒柏特的〖死亡与少女〗,看布罗茨基的一卷诗。”本来,只是想把一些喜欢的文字摘录下来,又忍不住想要写点什么,于是,给这篇文字起了个题目,叫做《读书人的孤独》,去搜索了“孤独”的含义: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圆融的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源于此处。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观察、学习出现的各种客观事物,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无限的刺激和快乐。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想来,这样也不算是偏题吧。后记:这两天,得空翻了一些饮水思源BBSbook板最初的帖子,有很多很多的精华,目前存在最早的文章是年。我每每都在假想着,都是一些怎样的人,写了这些文字,那些人曾经的青春,尽管已经远去了十多年,却和我们的如此相似,甚至,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文字的交流,更显美好。我想,这也是我喜欢并怀念BBS的原因,尽管,她的时代已经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