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还是西餐中美跨国婚姻家庭子女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

刘雪峰陈泽琳

一、中美混血儿身份认同对饮食选择的影响

身份认同的首要问题就是回答“我是谁?”(WhoamI?)它是个人或集体界定自身处于某一特定语境中自我身份的标志。在一个多族裔的现代国家中,任何人都会具有两种身份认同,其一是公民身份,其二是族裔身份。前者表示人的政治归属,后者表示人的自然归属。对于跨国婚姻家庭子女来说,其身份认同比较复杂。比如一个红头发白皮肤的越南、墨西哥、秘鲁、瑞士和爱尔兰混血小男孩,回答不出来他是哪里人;混血儿Kailani的日本血统妈妈说:“Kailani对日本文化和语言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有人问她是不是日本混血以后,她说‘我非常非常日本’。”10岁的Alison是日本、黑人、爱尔兰、英国和法国混血,他爸爸说:“Alison知道自己的混血身份,但是从来不以这个身份定义自己,别人也不用这个身份定位她”。12岁的中美混血男孩Nathan说:“我一半是美国人,一半是中国人”。据美国之音官方网站报道:至少七百万美国人认为自己属于多个种族,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之中。可见,对跨国婚姻家庭子女来说,其族裔身份认同往往多于其公民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一个由多样文化元素诸如语言、种族和宗教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结晶体,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混血族群出生于多元化语言、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家庭,他的行为模式和各种意向,通常会受多维度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和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中美混血儿身份的特殊性,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华裔后代(所谓“香蕉人”):混血儿与“香蕉人”在外貌上有着直观的不同,其生活生长环境也有很大不同。虽然混血儿和“香蕉人”都生活在美国社会中,都接受西方教育,且都认同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但混血儿受到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家庭影响更多。

中美混血儿在他们对美国具有高度的美利坚民族认同的同时,因着自身所拥有的特殊的混合血统,他们并不排斥对母亲的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混血儿年龄小的时候,会更多地认同自己的美国人身份,但长大后会有所改变,一般会坦然承认自己是一半美国人一半中国人(注:此处的“中国人”并不是指国藉,而是指种族,以下同)。“我是美国人──美国公民,因为爸爸是美国公民,妈妈也是美国公民”,这是一位12岁混血儿男孩Nathan对笔者所言。这种对美国人身份的认同,不仅来自于其美国父亲的影响,还来自于朋友、学校、教会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他们也认为自己还部分是中国人,这种身份认同首先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其次是华人社会组织,包括唐人街、华人教会等,这些华人社会组织会增添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

“Youarewhatyoueat”(你吃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谚语是取自于法语“Dis-moicequetumanges,jetediraicequetues”,意为“TellmewhatyoueatandIshalltellyouwhatyouare”(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可以说出你是什么)。可见,食物是一种标识,它将不同的人分别出来。比如,四川人好辣椒,上海人好甜点,广东人好药膳,山东人好大葱,美韩混血好泡菜……中美混血儿同样会用食物来显明自己的身份:如果他(她)更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美国人,他(她)则表现在“我要融入他们之中(assimilation)”,他们会选择纯美国食物,如奶酪、培根、汉堡、三明治、牛排、甜品、可乐等。如果他(她)更认同自己的族裔身份——华裔,他(她)会更注重选择中国食物,并以自己能够经常吃妈妈所做的纯正的中国菜而自豪。综上所述,混血儿的身份认同因素,使其在饮食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家庭对中美混血儿饮食选择的影响

美国教育协会的一项学术观察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个亚裔中,31个样品为跨国婚姻的亚裔。调查发现,在跨国婚姻家庭中,亚洲人的家长方式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只要有一方是亚洲人即可)。大多数亚裔希望保留亚洲传统,同时适应美国的习俗。在中美跨国婚姻家庭中,中国家长的文化方式显然是占主导地位,在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饮食上当然也不例外。

跨国婚姻家庭中,中美两种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直接影响着其子女的饮食选择。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通过饮食体验、饮食观察,不自觉地接受着家庭饮食生活习惯和饮食价值观,这形成了中美混血子女特殊的饮食观念与饮食习惯。

(一)中餐——来自妈妈的影响

中国妈妈深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讲究食物的搭配与食物的相克,以及吃啥补啥等等,妈妈的饮食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混血孩子。尽管孩子不懂这些道理,但对于妈妈做的美味的中国菜,还是能吃得习惯的。因为做饭的大多是妈妈(尤其是全职太太),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方法,都还是中国式为多,所以在跨国婚姻家庭中,中国食物还是主流。中国菜品种丰富,烹调方法多样,讲究色香味,讲究营养,这对于在家庭之外只吃汉堡与面包奶酪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充满变化与新奇的。妈妈经常像变魔术一般,把买来的肉、菜变成各种菜肴,有的甚至辨认不出食材原来的样子,这让孩子们很新奇。妈妈会告诉孩子,吃肉太多不好,中国菜以蔬菜为主,这是健康的。

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制定严格的计划控制孩子晚餐饮食。中国妈妈严格育儿,不仅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在吃什么的问题上也一样,在饮食上,坚守自己的观念,经常是不顺从孩子的饮食选择,而是命令或诱哄孩子吃妈妈认为应该吃的东西。12岁的中美混血儿Nathan对笔者说:“妈妈说我挑食,总是逼着我吃不喜欢的东西,我很不高兴。”不管食物怎么样,妈妈的这种态度,让Nathan很反感,他觉得美国父母不会这样,所以更愿意自己是个美国人多一点。来自广东的一位妈妈则直接要求她的混血儿子喝她煲的各种汤,而且要趁热喝,这让她喝惯冰水的8岁儿子经常吵闹。很多混血儿都有这种感受,喜欢吃某些中国食物,比如饺子,但不会为自己吃中国食物而骄傲,这可能与其身份认同相关。笔者几次在中国自助餐厅(buffet)看到,面对品种繁多的中国菜肴,这些混血孩子经常是视而不见,只是拿烤鱼、牛排、比萨饼及冰淇淋,这让他们的妈妈很不高兴。

(二)西餐——来自爸爸的影响

长久以来形成的西餐饮食习惯,使美国爸爸们在潜意识里仍依赖美国食物,例如他们时不时会制作正宗美国食物来给家庭带来新鲜感。凭借对“洋快餐”及众多美国食物口味的热爱(下文将会提及相关原因),混血儿们常常期待爸爸带给自己西餐的惊喜。然而身为爸爸的美国男性一般对中国文化有好感,这也是他们娶华人女性为妻的原因之一,也有相当多的美国人喜欢中国菜。在家庭里,父亲的命令一般更有力度,虽然时常和孩子的期望也有冲突,父亲仍然对孩子吃中餐有严厉的要求。因此,美国爸爸对混血儿家庭饮食教育的“中西合璧”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三)来自中美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影响

1.中美饮食文化的特异性

(1)中餐健康、多样、合理

中餐,在西方人眼里健康多样。富含多种蔬菜、豆类、面食、米饭等花样繁多的中餐,不仅仅是“口味独特,回味悠长”,更是“健康营养”,甚至能延年益寿。饮食的效用不仅作用于身体的内在组织,也作用于人的外表,因此,东方女性普遍身材娇小玲珑、皮肤细腻光滑,成为西方许多女性羡慕的对象。随着中华美食文化在西方的渗透,很多西方家庭中的女人甚至开始学习并尝试烹饪中华美食,例如豆腐、速冻饺子、米饭等。虽然个人的做法、水平还存在差异,但是随着华人在美国数量的增多,中华的健康饮食观念,例如低糖、低脂肪等健康元素正在逐渐渗透进美国大大小小的家庭中。混血儿作为一个独特的典型,其饮食在中西饮食文化交融与碰撞中被赋予了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餐饮食健康理念影响中美混血儿饮食观的形成。儿童时期饮食观念的形成,对其一生的饮食观都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跨国婚姻的家庭中,华裔的一方在烹调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三餐中最为重要的晚餐上,当一盘盘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合理的中华美食被端上饭桌的时候,父亲母亲对晚餐口味与营养的赞美便一点一点地扎根在混血儿的心中。而中餐饭后的水果相对于美式的布朗尼蛋糕、冰激凌甜点,虽然对于儿童的诱惑力较小,但是对于这个特殊的小群体来说,华裔母亲的教导使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相对脂肪、糖分较大的蛋糕,梨子才是保持好身材的最佳选择。谁想成为朋友眼中的“大胖子同学”呢?而且,大多数华裔家长都会严格地控制孩子的晚餐饮食。

然而,对于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教导真的能使他们言听计从吗?有文献研究显示,17岁以下的儿童意识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他们自控力差,无法用逻辑及毅力选择正确事物。因此,很多儿童或青少年虽知道中餐健康,但仍控制不住自己有时去选择不健康的西餐。例如,如果晚餐时来不及做比较耗时的中餐,一些家长往往能像西方的家长一样叫外卖,例如比萨饼等,孩子们就会欢呼雀跃:“太好啦!今天吃pizza!”其实,很多中国孩子也非常喜欢“洋快餐”,在他们的心里,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是过生日的最佳场所。西餐如此受孩子们的欢迎,是因为它的高脂肪、高蛋白、高糖成分。人的天性喜爱甜食,脂肪与糖的搭配会使人上瘾,效果甚至比毒品还厉害。成人往往也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容易造成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意识的真正成熟,混血儿们从小到大被培养出“健康中餐”的观念会随着他们对身材、样貌、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并慢慢地改变他们的饮食结构。他们会主动选择各色蔬菜,会学习一道道拿手的中华美食,并引以为豪。

(2)西餐便捷、精确、整洁

众所周知,“洋快餐”虽然热量普遍较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却占据了实用、便捷的主导地位。随着美国人对健康的认知与重视,很多健康因素也逐渐被添加到了洋快餐中。例如,“汉堡王”(BurgerKing)的汉堡中添加了番茄、洋葱,薯条也分为炸薯条和烤薯条两种供人们选择;麦当劳(Macdonalds)的菜单中添加了各式蔬菜色拉附芝麻醋等低脂酱料(BalsamicVinegar)。很多快餐店也推出了无糖或低糖的饮品,例如无糖的柠檬茶、低糖的可乐等。因此,很多学生、工作者都喜欢在午餐时选择方便快捷的“洋快餐”,而注重营养健康的人会有意选择餐点中健康的快餐食物。对于混血儿童来说,“洋快餐”当然也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很多华裔母亲带孩子去吃“洋快餐”的时候,往往会替孩子选择相对健康的食物,例如烤鸡胸而不是炸鸡胸,柠檬汁而不是甜奶昔等等。因为,人类总是会比较能接受习惯的事物,因此,长久以往,混血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便会习惯在快餐店中选择健康元素,并且在潜意识中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此达到健康、健美的目的。

西餐的制作过程强调食材重量及比例的精确。很多中餐的食谱中都是以“几勺、少量、适量”这样的字眼来衡量食材的数量的,而西餐却大相径庭。西餐菜谱中,每一样食材的数量及重量都需要经过严格、精密、准确的衡量,很多西方家庭中都必不可少地使用大大小小的量器工具,例如量杯(cup)、茶匙(teaspoon)、桌匙(tablespoon)等。当美国人惊叹中国厨师“捏一把盐”就能恰到好处时,中国人也赞叹美国厨师的耐心和细心,对待美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完全地展现在了一个跨国婚姻家庭的孩子面前,为混血儿童开阔了眼界。这种宝贵的经验与食文化情态是许多单文化家庭无法企及的。当然,这样的多元文化平台也避免不了引起家庭中的“世界大战”,在后文中将详细提及。

中餐制作后的厨房往往是“油烟弥漫”“菜香犹存”,而西餐制作后却经常是整洁美观、干净明亮。美国人喜欢在饭后将厨具甚至是锅底也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很多中国厨房中的“大铁锅”们所做不到的。厨具的不同也直接导致烹饪手法、清理方法的不同,对于混血儿童来说是一个最直观的区别。由于西餐厨具的整洁及烹饪方法的简便,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更倾向于学习制作美国食物,例如把食材全部腌制好、摆好,直接放入烤箱,以达到简单、

整洁的效果。

2.中美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中美饮食的冲突

跨国婚姻家庭中,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习俗、食材种类、烹调方法、饮食礼仪等)冲突不可避免。

首先,从食材上,中国人以素食米食为主,美国人以肉食面食为主。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华饮食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食,肉食为辅,有广泛的食谱和变化多端的烹饪技术,食材也较为多样化。中国人喜欢吃各种新鲜蔬菜。古人云:“三日可无肉,日菜不可无”,现今有“无蔬不成宴”的说法。据统计中国的菜蔬有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肉类也各类繁多,包括人工养殖的和野生的动物。总之,只要是无毒的可食的材料都可以制成相应菜肴。而发达的畜牧业给美国人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和奶制食品,辅以少量的麦食,其食谱和烹饪方式简单,但营养充足。然而,美国人去中国餐饮吃饭,经常无法接受中餐馆的一些食材。这些食材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从动物种类上,美国人接受不了中国人吃狗、鸽子、蛇等较为特殊的动物种类。第二,从动物的部位来说,许多美国人接受不了吃动物的头、脖子、内脏、脚、尾、皮等能让人联想到动物动态时形象的食材。第三,具有刺激性味道的食材,例如捣碎的蒜泥、生葱、韭菜等,会让许多在意口腔、身体气味的美国人敬而远之。美国人的食物追求保留食材本身原始的味道和营养,且追求便捷经济。首先,中国人爱吃熟的、热的蔬菜,而美国人爱吃生蔬菜,能生吃尽量生吃,如芹菜、青椒、生菜、胡萝卜、西红柿等。另外,罐头食物是美国家庭必不可少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菜都可以制成罐头,加工简单,储存方便。

其次,在烹饪方式上,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烧、烤、酱、腌、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美国人很难设想大虾会有几十种做法。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中国人不善用烤箱,而是用炒锅;而美国人的常用烹调方式是用烤箱烤(Roast),比如常见的一道菜便是把事先腌制好的猪肉与鸡肉等,与土豆、洋葱、胡萝卜、玉米等一起烤,简单方便省力,设好温度与时间,就可以离开去忙别的事情了。这很符合美国人“懒”的性格。

再次,在饮食观念上,中国人饮食理念是追求色、香、味、形、器俱全。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法,都强调搭配与调和,追求感性与艺术性,注重营养也注重形式,不怕制作麻烦。“吃啥补啥”展现了中国人对食品药用价值的认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表现出了中国人对食物中细菌的认识;“食物相克”及“食物互补”体现了中国人对不同食物营养结构和相互影响的认知。中国人重视一日三餐,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而美国人的早餐简单,午餐对付,晚餐丰盛。当然这与美国很多行业包括高校没有很长的午休时间有关。美国人饮食重科学和理性,追求“营养”是饮食的最高要义,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注重菜肴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营养价值,力争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原色,如美国人吃得津津有味的带血的牛排、生的蔬菜、以及只撒了点盐的蒸西兰花等等,在中国人看来毫无美味可言,甚至难以下咽。很多美国人也喜欢中餐,也认为中餐好吃且健康,不像西餐有太多的奶油和奶酪,但在家庭中,他们觉得中餐制作复杂、麻烦,而且他们讨厌炒菜时的油烟味,更讨厌厨房到处都是油迹。餐后大量的厨房清洁工作不符合美国生活节奏,这使得美国人不愿意做中餐。最后,从饮食礼仪上,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饮食礼仪上有很多共性,但也有一些不同。比如,中国人在餐桌上要敬酒、劝菜,使用圆桌,共享菜肴,而美国人采取分餐制,各吃各的,不会敬酒和劝菜。中国人吃饭,妈妈看见孩子一只手在桌子下面就会批评孩子,“要用双手端饭碗”;美国人习惯在只需要一只手时,另一只手在下面。美国人渴汤不能端起碗喝干净,一定要用勺子一点一点地舀干净。中国人吃东西不太讲究场合,在任何地方均可以吃,也可以边走边吃;美国人就一定要坐下来吃,而且,他们不喜欢在外面吃气味大的东西,也不会在地铁上、车上、路上吃。中国人说,外国人揪馒头去菜碗里蘸汤吃,看着不舒服;美国人说中国人吃饭当桌吐骨头,喝啤酒之后打饱嗝,这些行为让他们很不习惯。

(2)中美国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美两种饮食文化在跨国婚姻家庭平台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亲情将家庭联系成一个整体,而在这个小整体中,夫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被磨去了棱角。普通家庭尚是如此,在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跨国婚姻家庭更是如此。很多人向往自己民族的食物,却又怕与配偶及配偶家人产生分歧,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在两种文化共存的平台上,混血儿们这个特殊的群体亲眼见证了中餐与美国餐互相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中、西餐饮文化的融合也正是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西餐中吃,中餐西吃”正悄悄走入大大小小的跨文化家庭里。

首先,中餐的“绿色”文化逐渐渗透进各式西餐中。华裔母亲在做宫保鸡丁时会在出锅前加入一些奶油,饺子馅可以从韭菜改为奶酪,煮番茄蛋汤的时候可以加一些牛至(oregano)等。混血家庭中也经常能看见西餐里中餐的影子:意大利面中点缀着奶油小白菜,比萨饼里混着木耳和香菇片,烧烤(BBQ)盘上翻动着带头带尾的烤全鱼等。

其次,西餐的“奶肉”文化也正悄然走进各式中餐中。资料表明,混血家庭一般早餐为美国食物为主。为了给孩子补钙,西方家长常要求孩子早餐喝牛奶。因此,牛奶代替了豆浆,和煎饺一起出现在了混血儿的餐桌上;煎蛋卷(omelette)作为美式最常见的早餐之一,也和白粥成了伙伴。晚餐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点缀着青葱的山东拉面旁配上了鲜嫩的烤牛排。这样有趣而营养的创新丰富了家庭的菜单,增强了混血儿的体质。

总而言之,在中美跨国婚姻家庭中,饮食文化的冲突会引发食材选择及烹饪方式等方面的矛盾;饮食文化的融合,会使家庭饮食呈现多样化、优选化、中西合壁和互渗创新的特点。中西饮食巧妙地结合,既增添了健康饮食元素,丰富了餐桌,又开拓了西方父亲和混血孩子的视野。

三、社会环境对混血儿饮食选择的影响

(一)学校

学校是学龄儿童度过最长时间的地点之一,因此,学校的午餐在孩子的心里就成为学校生活中最受期待、也最受重视的一环。许多混血儿都会在学校选择食堂的美式食物,拒绝带中餐。原因有三种:第一,对于学生们来说,午餐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随着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会开始在意周围的环境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而拥有独特身份的混血儿更是如此。鉴于美国中、小学校大部分是本土学生,熏陶于美国的饮食及其文化,混血儿在这个集体里不希望被孤立,因此,混血儿会刻意地淡化自己中国血统,从而融入美国文化和饮食中去。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德克萨斯州某中学举办的文化节,文化节上每位学生要选择一个自己最了解的或最感兴趣的国家来介绍,不仅要有文字,还有要图片及这个国家的食物。笔者发现,作为中美混血儿的初二学生Rafael,没有听从妈妈的建议选择介绍中国,而是选择了介绍芬兰,并按菜谱做了一道芬兰菜。而介绍中国的则是两位华裔男同学,他们带来了中国的饺子。当问及Rafael为何这样做时,他回答“我不想太中国,我是美国人!”

第二,美国中、小学校食堂的饮食“洋快餐”占据了大多数,例如比萨饼、汉堡、炸鸡等。这些食物不仅外观上吸引人,口味更是让脱离家长视线的孩子无法抵抗。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当“健康饮食”理念尝试进入中小学时,孩子们对食堂菜谱中新添加的蔬菜色拉和苹果大多置之不理,仍然转向自己喜爱的汉堡和薯条。

第三,很多中餐需要加热食用,且加热后容易菜香四溢,这不符合美国公共场所习惯,混血儿也不想在饮食上过于抢眼以至于强化自己的华裔血统,这与第一点又不谋而合。综上所述,混血儿在学校食堂里一般更倾向于选择美国食物。

(二)社交圈

混血儿的社交圈较为广泛,既愿意在华裔亲人的影响下和其他华裔孩子玩耍,也乐意与美国本土孩子打成一片。作为一个在中西方文化夹缝中活跃的小群体,混血儿们的交友选择及饮食选择也非常广泛。他们会在本土孩子的家中吃牛扒,也可以去华裔朋友家中吃中餐。值得一提的是,教会作为一个美国人异常重视的场所,对许多人的信仰及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混血儿的饮食甚至取决于全家去哪所教会:如果经常去华人教会,则对中国食物认同多一些。如果经常去美国教会,则对美国食物认同多些。

(三)媒体

媒体对混血儿饮食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美国儿童平均一周看三十小时的电视,因此,他们躲不过食品广告商们铺天盖地的宣传。各种美国美食包括各式各样的高糖、高热量的食品,对孩子们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混血儿们也会因此加深对美国食物的印象,影响着他们对食物的判断与选择。

四、结论

影响中美混血儿饮食选择的因素并非单一,自我认知、家庭、社会都会成为影响混血儿饮食选择的重要因素。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混血儿会根据身份认同来选择食物;家庭中不同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开拓了混血儿的视野,奠定了混血儿一生的饮食习惯与理念;学校、社交圈及媒体也为混血儿饮食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内容来源于《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赵荣光王喜庆主编









































怎么治疗白癜风
皮肤病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yeechina.com/scjz/6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