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真的有种族天赋中国科考队在南极种菜
南极,一个常年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地方,按理说应该是“不毛之地”,可是中国科考队居然在那里种出了蔬菜,还引得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前来“蹭饭”。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莫非种菜真的是我们的“种族天赋”?
据央视报道,在年以前,我国科考队员只能靠着大白菜和其他少量的蔬菜过冬;再往前,年以前,队员们连新鲜的白菜都没有。南极漫长的冬季降临之后,队员们只能食用运送过来的冷冻肉。所以说,在南极,有一种痛叫“一直吃肉而想念蔬菜的痛”。
脱水蔬菜其实在这以前,南极科考站也并不是没有蔬菜供应,只不过限于恶劣的环境,这些蔬菜很快就会
脱水
,因此它们的口感实在“不敢恭维”;再加上脱水后能吃的部分又特别少,这让蔬菜资源更加稀缺了。更为重要的是,吃蔬菜不仅仅是为了改换口味,队员们也需要定期补充维生素,这是肉类所没有的;在南极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如果长期缺失维生素,很容易引起
脚气、口腔溃疡
等症状,严重的还
会引发坏血病、血小板下降以至于无法快速给伤口止血
等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十分不利于考察工作的进行。
坏血病图示直到年,作为南极中国考察队队医加入的王征为改善队员们营养不良的情况,特地在驻扎基地外开辟了一处“实验菜园”,开始着手研究种植新鲜蔬菜的方法;从此以后,科考站的医生除了医疗又额外多了一项“种菜”的任务。
在南极种菜,至今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到底科考队员们需要面临什么难题呢?
首先自然是寒冷的环境:据悉,南极就算是夏季,平均气温也在0摄氏度以下;南极的冬季又比较漫长,一到了冬天,别说是娇嫩的蔬菜,就算是穿着防寒服的人类也会觉得寒冷刺骨。其次,由于纬度的问题,南极紫外线十分强盛,植物完全无法在阳光长时间直射的情况下存活,所以户外种菜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医生们在室内搭建了温室,同时也是一个占地仅为16平方米的实验室,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菜园”里满满的都是高科技:整个实验室由电脑全方面操作控制,除了基础的自动施肥(营养液)、换水之外,科考站的医生们还为温室额外增加了一个恒温系统以及LED灯光系统,由电脑控制自动调节,来应对南极特殊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南极没有自然土壤,所以科考队员们采用无土种植,种子则是来自上海的培育品种,系统每隔一小时会给植物们灌输营养液,定时换水以及控制光照强度。可尽管随队医生这样细心地“照顾”蔬菜们,最开始得到的产量却很少,而且半年才能收获一次。每次蔬菜一上桌,就被迫不及待的队员们一抢而空,没吃到的就只能苦笑着等待半年后的再次收获了。
好在,经过几代培育种植以后,负责种菜的医生们逐渐摸清了让蔬菜高产的“套路”,他们不再只提供单一的营养供应,而是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性,分别研制特定的营养液,与此同时,光照时间和灌溉速率也根据不同植物进行“特别照顾”;有趣的是,“菜园”里还会24小时播放音乐,以促进蔬菜生长,几代下来,现在队员们已经能够餐餐吃到新鲜蔬菜了。
在电脑全自动的操作下,基本的工作医生们不用亲自动手,可这不代表他们会清闲下来:首先便是每天必须进行系统检查、设备检查,看是否有漏水、机器不工作的情况,再把成熟的果蔬送到后厨,播种新种子……长此以往,不厌其烦。除此之外,便是每天的蔬菜生长数据监测和记录,再将数据进行分析,以便适当调整温室条件或者改变种植计划。
南极中国科考站的“小菜园”一开始先是种植大白菜、番薯等蔬菜;到后来,科考队已经技术成熟,可以接连培育出秋葵、西红柿、辣椒甚至西瓜;经过长期的栽培和迭代研究,南极科考队第33次随行医生唐铭骏制定出完整的培育计划和方向——实验室将主要培育生长周期短、产量足够大的白菜、生菜以及黄瓜,其余蔬果不定期种植,为队员们“改改口味”。
到了第36次南极科考队,医生兼“农夫”胡淼更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实验室累计种植约公斤果蔬,其中有公斤带叶菜,公斤的果实类菜,可谓收获颇丰,打破了此前的记录,因此第36次科考期间队员们都没有人出现口腔溃疡或者脚气的症状,大大提高了科考队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开始,中国科考队只是想着自给自足,可是“中国科考站种出蔬菜”的风声传到了其他国家考察队的耳朵里,这种在南极弥足珍贵的东西很快引来很多人前来“蹭饭”,其中属俄罗斯队员来的最频繁:不仅蹭饭,还蹭WIFI。作为回报,俄罗斯队员们则邀请我国队员前去他们基地蒸桑拿;后来,当中国南极“菜园”的产量上去之后,每过一段时间,队员们都会将一些蔬果送给其他国家的考察队,各国队员相处的其乐融融,十分融洽。
除了平时的交流,每到南极入冬之时,还有除夕之夜,各国队员们都会不约而同聚在一起,分享美食,交换礼物。自然,过年过节当然不止吃蔬菜,中国队员大显身手做出的中国菜如“东坡肉”、“武昌鱼”等,也获得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经过一年艰苦的探索考察,每到这个时候南极这个极寒之地便充满了温情。
“中国人在南极种菜”这一消息经央视报道出来以后,不仅引得全世界的赞叹,也让中国网友议论纷纷,很多人都略带调侃地说,“中国人爱种菜是种族天赋”。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早在年以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到了外国居住,当地人都在院落里种花种草,中国老太太却种了满院子的蔬菜。其实只要不影响到别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年因疫情滞留新西兰种菜的老人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恢复荒漠化和盐碱化的同时,也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这些营养匮乏的土壤里“种菜”的方案;不仅如此,还想在太空、在外星球上“种菜”,这份执念估计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才懂;甚至在嫦娥五号采集回
月壤
研究发现它
不适合种植物
后,还有人开玩笑说“不能种菜,没用”。
月壤当然,玩笑归玩笑,中国人如此执着在各种环境下尝试“种菜”,其实
更多是为未来做打算
:地球的环境状况每况愈下,很有可能将来我们不得不移居其他星球,这个时候
食物来源
就成了必要问题之一,如果我国研究在外太空种菜实验成功,那么这对全人类都将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参考资料:
[1]中国科考人员尝试在南极种菜[J].中国蔬菜,(04):8.
[2]杨燕,谢铮.在南极“种菜”[J].龙门阵,(06):77-81.
[3]布衣.我在南极有片菜地[J].恋爱婚姻家庭(月末),(04):48-49.
[4]欧阳军.神奇的南极[J].读写月报,(31):11.
[5]何剑锋.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简报[J].极地研究,,32(02):-.
[6]赵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三)“双龙”破冰,挺进中山站[J].百科探秘(海底世界),(Z2):60-64.
作者:许墨元校稿编辑:小宛
|